close

由於大環境的改變,教書的生態不同以往,特別在私立學校,面對招生的壓力,使得開學前例行性的全校會議,校長不斷的提醒老師們,不是努力招生就是努力去找工作,聽到這些話也只能苦笑。事實上,招生這件事,不是老師努力去外面招生就可以辦得到,即使學校中很配合的系,再遠的學校,幾乎老師都不會缺席,但是學生是否想來,是需要很多因素的配合,最重要是,辦學的績效,而這些績效不完全是「數字」可以涵蓋,只是評鑑制度的盛行,大概台灣所有的學校都被「數字」淹沒了。


每年的聘書也是以績效,升等辦法中也增列老師績效,當然績效的呈現就是數字化。最近還收到學校的調查意見表,就是導師評量表,每個都數量化,或許見識淺薄,看到連學生的報到率、休學率都列入導師評量表,大感驚訝!學生是否報到真的是導師可以決定的嗎?學生是否想休學,導師的影響力有這麼大嗎?如果學生真的想得很清楚,知道自己不適合考上的系,真以學生的利益為優先的老師,難道會阻止學生休學嗎?最讓人不解的是,學校各行政單位該負責的事情,都推給導師,包括圖書館學生的借書率、各處室辦活動學生的參與率等,總之評鑑表詳列三大張,簡直把導師「超人化」,可能也忽略這個階段是學生學習及發展自主、獨立管理的能力。如依照學校的設計,導師的工作包山包海,看了的感覺,乾脆建議學校對於擔任導師的老師,不需要授課,每天追著、盯著學生就可以了。


擔任導師三年多年,也當過二次優良導師,深深感受導師的工作,與學校的期待是有落差的,導師又隨時知道學生的狀況,個人認為導師的核心任務,是關心每一階段學生的需求,例如大一的新生通常是茫然的,怎麼幫忙學生適應新的環境很重要。而二、三年級的導師提醒學生強化專業的訓練,大四學生面臨即將畢業的惶恐,也需要好好輔導,加上還要關照、注意學生生活或家庭的變化,幫助學生尋找資源度過難關,這些都不是量化的數字可以顯示導師的付出。


老師的工作是良心事業,當然也瞭解學校面臨生存的壓力,只好不斷的要求老師完成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但是總覺得教育這樣的行業,應該保留一點彈性空間,而不是只是「數字」,當學校只要「數字」時,與學生深入的互動時間會被剝奪,因為老師工作的績效不只導師這塊,還有教學、研究的績效壓力,人都一樣,只有24小時,當只看到「數字」時,學生真的受益了嗎?而老師這行業又變成什麼了呢?也與企業一樣,只與數字績效為伍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