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學期不知為何職業倦怠很嚴重,幾個星期前接下下一年的聘書,回到家不是喜悅,而是很想哭,雖然下一年度工作有了保障,但是面對學校的氛圍與教學上的無力感,又加上自己像電池般的不斷耗電卻沒有適時的充電時,隱性的憂鬱悄悄來到。


時代的變遷、人口結構的改變,使得幾乎人人可以上大學,從某個角度看,正是打破傳統士大夫的觀念,上大學不再是某一個階級人的專利,但是學校無限的擴展、博士愈來愈多時,只覺得教書這樣的行業,迅速改變中,不知為何有一種「商品化」的感覺,「尊重」在校園內已經變得有點奢求,不只學生對老師尊重程度下降,學校對老師的尊重也逐漸減退,因為「教師」已經成了取代性很高的人力,博士畢業生態多人找不到教職,達不到要求、不喜歡,你走,到路上,隨便一抓一堆博士,於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只有私底下抱怨,為了五斗米只好折腰。學校行政上太多不合理,當然這是為了應付評鑑,以及與其他學校競爭生存,有時覺得很可悲與可笑,因為辛苦念的博士學位,來教書,不是為了學生存在,而是為了評鑑存在,好諷刺。


教學上,為了吸引同學,嘗試不同方法,甚至也看了一些書,反省自己,但是呢?不出席、如有出席講話是正常,那也沒關係,課堂上使用手機,客氣的請學生不要使用,結果改進有限,大學生是成年人,基於尊重,總是以商量的口氣,但是這樣的方式,得到的尊重很少,站在學生立場想的結果,彷彿自己是傻瓜,不敢太要求學生,怕下次的選修課開不成,因為學生不喜歡選「要求嚴格」的老師,那麼「倒課」的結果,可能是老師工作不保。這整個循環有時覺得自己好可悲。


不知是自己古板,還是與學生代溝太嚴重,教學的熱情才三年,隱約已經在消失,我討厭這種感覺,努力的振作,但是愈來愈懷疑自己這樣是為了什麼?


我不能怪學生,因為學生只是這環境的一部份,他來到這個學校只有幾年,很多做事方式與學習態度是在進入大學以前已經養成了,記得自己是大學生,喜歡挑戰,老師愈嚴格愈想去學,大學的生活,不是圖書館、就是聽演講參加社團活動或是社會運動,我想自己是幸福的,因為家裡的小康,讓我求學時不用為了學費、生活費煩惱,但是我的學生大多唸書需要助貸、生活費也大多要靠打工來賺取,在這樣的狀況下,又如何要求他們投入課業呢?於是來上課,是來補眠、放鬆與休息或是交朋友,課程即使與時事結合(例如最近南韓的牛肉事件),原本用意是讓學生覺得課程與生活的相關,但是,居然沒有一位同學知道,除了驚訝,能苛責什麼?但是無力是真的。


職業倦怠居然這麼快出現,有點害怕,怕自己沒有了熱情,投入這行業,是年輕時的夢想,放棄當牙醫師,走這一行,一直是把它當志業而非只是職業,為什麼這麼快就沒有了熱情呢?


期待再次找回當年對這份工作的熱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