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來,因為J的特殊,我很清楚知道不能一昧要求這個社會接受他, 而是努力教導他去適應這個社會,因此他在學校面臨的任何挫折、打擊, 都心理建設告訴自己這是讓他學習去應對的機會,也常以正向態度去面對, 告訴自己與J因為遇到這些事情, 才能知道世界是如何在運作, 但是最近一些事情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嗎?!

前幾天偶然間發現,J的「立可帶」上面有他的名字、學號以及「 喜憨兒」三個字,問J說怎麼會有這些字, 他說因為借東西給同學,同學幫他寫上去。


「喜憨兒」 這個字原本並非是不好的,但是他的同學的這些動作, 就不是無心的(因為不只一次了,包括說或寫出低能兒、白癡等),國中一年下來忍耐的情緒, 忽然讓我非常難過,開始覺得一直採被動的態度是對的嗎? 我是不是該去對班上同學說,你們一定要這樣對J嗎?J做了什麼事情傷害你們嗎?

這一年下來,同學對J的一些作為,我總是先反省自己與J,先問她是否哪裡讓人不舒服,努力教導他一些行為,然後再採委婉的態度與老師溝通, 我知道這階段的小孩會有惡作劇的心理,也會對「不一樣」的小孩採「討厭」的態度,我也盡力去同理這些同學這個階段的心理,對於老師與同學要J改進的地方,我總是努力配合。


J從不去惹同學,他是一位溫和的小孩,特別在小學時遭遇最好朋友不理他後,他學會「自我保護」,也就是同學不跟他說話,他也絕少主動與人互動,下課時他總是一個人或是看其他同學玩樂,但是有同學找他玩,他大多會配合,他數學、英文不錯,有同學問他問題,他也很樂意教同學。


但是就有同學,不是把垃圾硬塞給他,就是幾次在廁所脫他褲子,或以跟他玩的名義作弄或打他(有一次我剛好到校看到, 有一次是他眼角旁邊受傷我才知道),甚至有時故意跟他借東西不還,包括錢,每一次這樣,我也總是有跟老師反應,但是都是採客氣與被動,當然老師也都有解決,只是根本上同學的心態是什麼呢?


其實不還的東西也只是文具、錢也沒有多少錢, 但是我忽然覺得透過老師來溝通的方式,根本沒有用, 當教育部要花大錢提倡「品格教育」時,教育界的人想過,台灣有多少「特殊」的小孩,讓這群特殊小孩回歸主流教育時,但是卻沒有教導其他小孩對這群小的包容與尊重,喊再多的品格教育有用嗎?台灣中學的教育是以「升學」為主,幾次與學校溝通的感覺就是這樣,包括重視成績、實施落伍的「罰寫」教學,不斷的考試,什麼時候什麼樣的課,真正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成績,一個健全的社會該有好的制度讓不一樣的人都可以平等、互相尊重的生活在一起,這不就是教育的宗旨之一嗎?但是實際上呢?


J只是一點點特殊,就要遭受這樣的對待,那麼更特殊的小孩呢?他們的學校生活又是怎樣呢?


我再也不想採取被動,也不想一直跟導師溝通,因此決定這次七月底J返校日,跟著他去學校,不想透過老師,我想直接找幾位同學好好談一談, 想知道為什麼他們要這樣?J是怪,但是不是笨,J也從不主動去惹同學,那麼還要怎樣的忍耐呢?

台灣的中學重視的都是成績,跟老師溝通的問題, 表面上都說品格很重要,但是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, 成績J是不好,但是也不是一無是處,為什麼要這樣呢?從J開始入學後,我一直是J所有老師們心中公認最配合的家長,主要是因我的父親是老師,我與大妹妹也都從事這一行,我太清楚老師難為與辛苦,因此將心比心,可是我也是一位母親,誰喜歡自己的小孩遭受這樣的「歧視」呢?


長期以來,一直採取忍讓、退讓, 也從不要求特殊的待遇,對同學的惡作劇,也一直採取最大理解與包容的心理, 不斷的教育J,跟他說明、分析,教導他明哲保身之道,這段日子下來,我開始懷疑這樣對嗎? 為什麼都是我們忍耐呢?

誰來理解做為媽媽的我與J面對這些事情的心理呢?能配合的我全部的配合了, 為什麼還要這樣,真的好難過與疲累,這個社會這麼多不一樣的人, 他們又不傷害別人,也不要求特殊待遇,就不能包容他們的怪嗎?

也許這是這個社會的「常態」,但是我還是想表達,不是只有「我們」 一昧的忍讓,也需要「正常人」偶而的包容,何況到底什麼是「 正常」?「誰」才是「正常人」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