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很不喜歡特別去談工作上的事情,特別是在這波的金融風暴,有工作的人應該感覺很幸福,任何的不合理應該「默默」承受,太多的意見顯得是很不滿足與愛抱怨的人的人。


但是工作的行政組織架構,讓自己愈來愈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,上司可能是一個承包工程的人,而我們是被分配、指定完成任務的人,其實這類的困擾也不是今天才有,我記得自己念研究所的時候,常常就覺得有些大牌或大老級老師很奇怪,一個人有好多計畫,可能我是能力很差的人,總覺得執行一個計畫不是要花很多心思,為什麼可以一個人可以一口氣接著麼多計畫呢?


後來才知道,原來這些老師可能不需要「真正」去執行計畫,似乎他負責的工作就是去接計畫而已,而計畫書的內容、計畫的執行到最後的計畫報告,都是他們的研究生、研究助理搞定,這些大老的老師,不怕沒有計畫,因為名氣太響亮,計畫書不管寫得如何,計畫自然就有。


可能當時我跟的老師比較是「非主流」與「邊緣」及「特立獨行」的老師,老師的作風不像這些大老級的老師,對這些大老老師的作法也有些微詞,老師確實從寫計畫書到執行計畫,老師都是主導者與負責者,身為她的學生、助理都是跟在身邊學習,有點學徒制,更不要說最後的結案報告,我們頂多是弄弄表格,找一些資料而已,自己總是帶著一些困惑,到底該怎麼做?一直到博士班,更深入這個圈子,開始遇到許多模糊地帶,像是寫期刊文章,掛名的問題,到底歸屬、排名是怎樣?因此當時念了很多學術倫理與研究倫理相關討論的書與期刊文章,而剛好學界也發生這類問題,因此老師也會跟我們討論這些事情,或許我很幸運,博士班時跟的老師也與碩士班老師一樣,很嚴謹、注重學術的道德與倫理,對於排名、貢獻、文章歸屬問題,通訊作者的責任又是什麼等,非常講究,簡直到「龜毛」的地步,雖然當時自己也還沒有定論說到底怎樣做才是對的,而很多老師也不一定像我的老闆作法,學生寫的東西可能是老師的,學生有時有名字,有時沒有,看老師「高興」,雖然是老師的計畫,但是,是學生從頭到尾執行,做出來的東西、寫出來的東西,歸屬又是誰呢?這在讀書期間,私底下有很多討論。


雖然還是帶著困惑而畢業,但是大概心中有摸出一條界線,而在當老師的這幾年,還是會遇見很奇怪、灰色的學術、研究倫理的問題,可能這已經是常態了吧?!,但是一次與一次也比較釐清,很慶幸自己一直謹守著那一條線,或許這是從當年「龜毛」老師中學來的,現在想想也很感激。


同樣的,工作上,現在也遇到困惑,開始不清楚,上司的職責是什麼?自己的職責又是什麼呢?為了一個系所好,它該如何運作呢?大家各自的職責分際又在哪裡?例如,承接上司指派下來的工作,當遇到問題時回報上司時,怎麼沒有得到指示,而是又指派另一個老師來解決,然後只看到上司負責發信、轉公文給我們而已,所以常常短短的時間可能收到上司好幾封信,然後好像也弄不清楚要做什麼,總之,給我的感覺是,問問題,是增加自己更多的困惑,是這樣嗎?我真的弄不懂,做上司的人不需要做決策嗎?做上司的人不是更該花更多的心思在這裡嗎?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