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很多有孩子的夫妻應該和我們家一樣,常為了小孩教養的問題而有衝突,到底應該怎麼做才好,應該是很多夫妻之間的重要課題。


由於先生做生意,工作時間很長,而我在J小時正好念博士班,雖然當時也有工作,不過因為是當助理,工作有彈性,因此J小時白天有褓母幫忙,晚上主要還是由我照顧,一直到現在陪伴他成長的人還是我,先生付出的時間是可以數的出來。


或許是男女的差異、也可能是對人生的價值觀,對J的期待與教養一直是我和先生幾個歧異點中的一環。


J的特殊,使得這幾年,我不斷改變自己,調整自己,建設自己,放慢(或說放棄)自己人生原有的規劃及夢想,生活重心幾乎是以他為主,或許在這樣過程中,對夫妻之間的經營也不是太用心,我常覺得女人好像可以沒有老公,但是絕對是離不開小孩。可能因為太以小孩為重心,我想與許多媽媽一樣,當媽媽難免有一些盲點,總是太多「擔心」,無形中忘記小孩的能力是可以培養。


因為想要打破別人對J將來與能力的預言,這幾年雖然在教養J的路上,挫折感很深,但是我也學會很多,從不斷的找資料、看書、請教專家,到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他的路,這條路好長,當然在這條路上也受到許多幫助。這段歷程對於一路求學順遂的我,J真的是我的人生導師,他讓我知道很多我以為「理所當然」的事情,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。


因為跟先生成長背景差異很大,很自然各自成長的背景,會影響我們對下一代的期待,先生是農家子弟,最常說的就是他還沒有上學時,就要幫忙家裡種茶、採茶,甚至常常半夜被公公叫起來,一起幫忙做茶,這樣一路長大的先生,當然看J是絕對好命的小孩。


而我因為父親是老師,小時候的生活是在練鋼琴、唸書,嚴格紀律要求下長大,父親是超完美主義者,又是一位極度嚴格的父親,生活規律與紀律是我小時生活的寫照,雖然小時家裡不富裕,但是卻沒有先生小時的辛苦,長大的我雖不認同父親對我們的嚴格教養,但是不知不覺內化父親對生活紀律規律生活的要求。當然我也是採用這種方式去帶大小孩。


先生家裡是「讀書無用論」對照我家「教育是人生的資產」,這一路走來,一直為這樣的觀點在爭執,加上J的特殊,先生以及他的家人總認為J會這樣,是我的教養有問題,而我與先生也一直是處於這樣的拉扯戰。


搬家之前剛好這件事情成為夫妻爭執引爆點,嚴重的爭執,讓我不禁對夫妻關係灰心,當然是傷透我的心,不過,冷靜下來後,自我反省檢討發現,先生表達方式很直接、很傷人,甚至抹煞十幾年我的辛苦、受到的折磨,但是他的話也是非常有道理,不禁想起,在J小學四年級我到新竹工作,也是在那一年,先生訓練他自己走路上下學、訓練他自己買便當(有時我很晚回來),我想如果我沒有到新竹工作,J這方面的能力會比較晚發展出來,想想我們小時候,不是很快這些事情都會了。當了媽媽以後,好像忘記了。


冷靜以後的我,決定改變對J的方式,把他當大人看,所有的事情逐漸假設,如果是他一人生活,他該怎麼做,雖然我還是會有許多擔心,畢竟他有點特殊,但是我發現其實J是可以,他學習力比較慢,包括唸書,他語言理解力比一般小孩弱,但是當我開始放手,雖然學習效率比較差,但是J開始摸索出要「如何」去「理解」事情,也學會「要問什麼問題」。


我知道自己正在冒險,特別J今年是國三,面臨聯考的壓力,但是經過暑假之前的爭執,歷經生氣、傷心、平復、心平氣和理性思考後,還是很感謝先生的「直接與殘忍」,也深切體認「忠言逆耳」的道理,點醒我,讓我開始用不同的方式帶領J走向融入這個社會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