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,心理總覺得有點怪怪的,基因醫學的發展到底是好還是不好?當我們知道愈多,所做的醫學介入愈多,真的是對的選擇嗎?


「基因」真的是決定了一切嗎?如果今天作了基因檢測,醫師告訴我,我的肺、胃、心臟等等基因顯示,都是罹病高風險,我能做什麼?是切除嗎?沒有其他的方案嗎?如果是一個出生不久的小孩,父母幫他做了基因檢測,然後呢?


新聞如下:


台灣乳癌增少見裘莉的選擇
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 8F %B0%E7%81%A3%E4%B9%B3%E7%99% 8C %E5%A2%9E-%E5%B0%91%E8%A6%8B%E8%A3%98%E8%8E%89%E7% 9A %84%E9%81%B8%E6%93%87-213042388.html


作者: 黃天如台北報導 | 中時電子報 –  2013年5月15 上午5:30


乳癌還沒來敲門,為什麼要做預防性切除?醫師表示,有乳癌家族史者罹癌機率遠高於一般人,一般人很難體會當事人內心的恐懼。何況,一旦罹癌,再成功的手術還是有導致癌細胞擴散、進而增加死亡率的風險。安潔莉娜裘莉的選擇,不是沒有原因。


國健局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,受到飲食西化、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影響,近年乳癌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,平均每十萬人有六三.二人罹癌,且發生率還在持續竄升。但因民情與文化不同,國內臨床上願意接受乳房預防性切除的案例,始終鳳毛麟角。


罹癌後再切除仍有擴散風險


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,台灣每年有近萬名女性罹患乳癌,平均每五十四分零四秒就有一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,發生率在各種癌症中高居第一位,每年有近兩千人因此香消玉殞,成為家人心中難以抹滅的傷痛。


因先天基因與人種的影響,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較多數西方國家相對較低。以法國為例,乳癌發生率每十萬人高達九十九.七人,美國也有七十六人。


與西方相比我發生率低


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、外科教授黃俊升表示,除了乳癌發生率相對低,加上風氣相對保守,即使自知是乳癌高危險群,敢於接受預防性乳房切除案例也極少見。


以他個人為例,行醫數十年,一共才碰過三名要求接受預防性乳房切除的案例,其中最年輕的才卅五歲。這名未婚女性在一側乳房得了零期乳癌(乳腺內有癌細胞)後,得知另一側乳房未來罹癌的相對風險較一般人高很多,令她寢食難安,所以要求乾脆一併切除健康的乳房。


預防性切除自己作決定


黃俊升說,擔心患者只是因為一時恐懼衝動做決定,他特別照會精神科醫師會診,證實患者沒有過度焦慮的身心症狀,再要求當事人經過一年的深思熟慮,百分百確定「一勞永逸」的決心仍堅定,才為她動手術。吳建遠說,要不要透過預防性切除,有賴針專業醫師評估後提建議,並由患者自己作決定,國健局無法評論對錯,也談不上鼓勵或不鼓勵。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