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看到一篇文章,針對安潔莉娜裘莉割除乳房的新聞所寫,很值得一讀。


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鳴,是因為點出了我對這件事情的某些隱憂,其實我不是針對個人的行為,當然這是一個選擇,本來就應該尊重。


我的擔心是:整個醫學與健康政策的發展,如果太強調基因與疾病的關係,可能會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因素,像是環境層面,因此有可能對於許多大企業與政府應該負起對社會、大眾健康的責任,過於輕忽。許多企業對於勞工健康的忽略,所導致的疾病,甚至造成附近居民的健康問題,這幾年許多研究都已經證明,但是政策上能規範的卻仍有限,政府的健康政策,應該要更積極保障健康,許多環境因素導致乳癌,被關注的不夠。


醫學的進展,雖然很重要,但是站在公共衛生的立場,已經屬於二級或三級的預防,並不是一級的預防。如果有更健康的環境、安全的飲食,再加上個人的健康生活型態,才是對疾病(包括癌症)最好的預防。基因雖有影響,但是基因與疾病的關係,也需要有啟動的因素,不是嗎?這個啟動因素,或許是我們可以介入的。預防醫學的視野應該更寬廣,不該過於強調基因醫學。


文章如下:http://m.udn.com/xhtml/ViewFreeArticle?type=news&cate=14&page=1&articleid=3316865&sn=1


胡晴舫/好萊塢的換乳宣言


 


科幻片莫非是恐怖片,當人類生活竟一步步實現所有荒謬預言。


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發表防癌割乳宣言,一方面鼓舞了全世界女性,妳是妳身體的主人,主宰妳的命運。尤其她以性感女神之尊,自曝她身體其實不完美,感動無數影迷;另一方面,就像她四處領養孩童、去非洲專制國家待產,看似正面的行動卻透露出令人不安的訊息。


裘莉的換乳決定其實是當代美國主流文化的必然結論。好萊塢工業幾乎已經很難找到一張天然的臉孔,不分男星女星,許多年紀輕輕便已改頭換面,打開電視,連新聞主播都很少有一張正常的人臉。美國影星拒絕衰老,個個動刀,導致好萊塢必須去英國找演員來演老角,因為只有英國演員有皺紋。美國社會崇尚青春,崇尚力量,必定重視身體機能完美——不能只是性能尚佳或良好,而是十全十美。


社會期待女性維持完美體態的標準,早已超乎人類極限,並因之發展出龐大的化妝品產業、時尚工業、醫療產業,同時沒放過男性,發明了威而鋼,然後又怕男性缺乏慾望,再推出口服藥,要男性體內保持一定雄激素。任何身體的變化、正常的衰老、心情的起伏,在當代美國,不再是人生的經驗、生命的自然過程,而是一種疾病。裘莉並不是在改寫女性美的定義,因為她還是裝了義乳,維持她符合主流美的身材,她事實上正在改寫疾病的定義。她卅七歲,身上還未測出一個癌細胞,她的疾病,只是母親遺傳給她的「缺陷基因」。


「缺陷基因」此詞出來,便是一條康莊大道通往種族滅絕。美國黑人過去遭到歧視便有偽基因理論當藉口,說他們含有低等基因,更接近猩猩,因此不必把他們當人。至於二戰時希特勒如何對付猶太人,刊登裘莉文章的紐約時報只顧著衝流量,恐怕一時忘了歷史的教訓。


但,可悲的是,基因醫學、預防醫學怕是越來越難抵禦。因為,學術上,人類終究好奇生命的藍圖,想要探索人體奧祕;而商業上,隨著人類社會高齡化,追求健康長壽,預防醫學勢必蔚為潮流。若是如此,將無可避免帶來階級分裂尖銳化,越來越多有錢人像裘莉,不只想防老,而是進一步、意圖用錢預買更多壽命。


他們想知道、更想改造自己以及下一代的基因,所以他們可以活得更強悍。強者恆強,弱者恆弱,基因將會成為不公不義的社會解釋,翻轉死亡一視同仁的永恆定律,以後窮人若有幸生副強健的體魄,說不定,他的唯一出路只能販賣器官給想要延長壽命的富人。


缺陷基因說,也將限制個體對生命的想像,減低自我實現的動力,人們不用再激勵自己奮鬥,努力克服各種生命條件的限制,通過練習、教育與毅力,以抵達夢想的彼岸。真的,我人生之所以失敗(而且註定失敗),其實都是我爸媽的錯。以後全世界的小學生都會能以此理由拒交功課。


一九八七年美國拍出《機器戰警》(RoboCop),人類藉由拼裝身體,變成現代版的科學怪人;但十年之後的美國卻拍出科幻片《千鈞一髮》(Gattaca),描述一幅基因決定一切的未來社會,卻有一名基因有缺陷的年輕人因為嚮往太空,以個人意志力與激情,克服重重驚險,終於圓夢。


到了二一三年,裘莉可能只會對這名年輕人說,去換顆心臟吧。(作者為作家)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